【精華】說課稿范文集合10篇
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,常常要根據(jù)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,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。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?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,僅供參考,歡迎大家閱讀。
說課稿 篇1教材分析:
《美麗的武夷山》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《青青的山》中的第二篇主體課文。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散文,描繪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。旨在引導學生熱愛自然、親近自然,體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感受。本文的語言與內(nèi)容和諧一致,采用比喻和整齊的對句,簡潔而明麗。但是本課有15個生字,另外在加上回生字,將近有20個左右,因而識字量較大,對于一些學習困難生來說,朗讀起來難度較大。
學情分析:
由于教材的版本不一樣,而且本課生字較多,學生讀起課文來,相對難度較大。另外,這個班的孩子除了個別幾個由父母帶著游過寧夏境內(nèi)的個別景點外,其他的孩子幾乎沒有出過遠門,根本沒有游覽武夷山的經(jīng)歷。他們有的只是從電視、圖書中了解過一些有關內(nèi)容,因而他們對武夷山的美麗風光感受不深。但是,他們卻渴望能到這么美麗的地方游覽一番。故而在教學中,我要積極創(chuàng)設情境,激發(fā)學生閱讀的興趣,要給學生較充足的時間,讓學生在讀中感悟,讀中想象,要讓優(yōu)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觸及他們的心靈。這樣,武夷山的美麗風光將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印象。
設計理念:
1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。充分顧及學生的學習需求,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、體驗探究中獲取知識。
2、以讀為本,讀中想,讀中悟,體會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美麗,讓學生擁有完整的閱讀過程,充分地朗讀、思考、交流與想象。
3、在讀通、讀順、讀好課文的基礎上,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,體現(xiàn)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(tǒng)一。
教學目標:
1、學習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,感受武夷山的美 。
2、抓住重點詞句,理解課文內(nèi)容,積累優(yōu)美詞句。
3、滲透句式訓練。
教學重點:
抓住重點詞語,通過各種方式的讀,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(nèi)容,體味武夷山入詩入畫的美麗景象。
教學難點:
通過各種方式的讀,發(fā)揮想象,體味武夷山的奇、險、清、靜。
教學準備:
有關武夷山的圖片。
教法
教為學服務,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?yōu)樗刭|教育的教育思想。教學中,應充分發(fā)揮學生的積極性,充分發(fā)揚教學民主,充分發(fā)揮教師的潛能。所以我采用了“學——議——練”的教學模式,所謂“學”,就是自學,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;“議”,就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,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,并盡可能地自己解決疑問,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——動腦、動口、動手,獲得新知;“練”,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。
學法
因為教為學服務,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,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、畫畫、議議等學習方法。這樣通過動腦、動口、動手等方式,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問題、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(fā)展,提高自學能力。
教學流程:
第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談話導入。
由于第一課時學生圍繞課題進行了質疑,但他們的問題基本上還沒有解決,他們對課文的學習還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,所以在第二課時,我就運用簡短的話直接引入到課題。
第二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整體感知。
在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中,我先是引導學生通過課題整體感知課文內(nèi)容,知道寫了武夷山的美,然后再通過問題“課文中又是怎樣寫武夷山的美呢?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,看看課文從哪兩個方面寫了武夷山的美?”,引導學生從文中整體感知課文是從“山”和“水”兩個方面描寫了武夷山的美。
第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細讀感悟。
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描寫“山美”的段落。具體做法是這樣的:
1、讀。采用自讀、指名讀、默讀的形式,旨在讓學生讀通、讀明白第二自然段。
2、畫。用“ ”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詞語或句子。。
3、議。和同桌交流自己畫的句子,并說一說自己畫了什么,又從這些句子中知道了什么。
4、讀。這個時候的讀,要求是有感情地讀,要讀出自己的語氣。
在上面的環(huán)節(jié)中,還相機進行想象能力、說話能力、寫話能力的訓練。比如:想象三十六峰還像什么?用“有的像……有的像……有的像……有的像……”練習說話、寫話等。
之后進行學法小節(jié),引導學生總結學法:讀---畫---說——讀
在學習“水美”的段落時,教師組織學生用剛才學“山美”的方法進行自學、合作學,最后進行匯報交流。
在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時,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地讀,指導讀出自己的語氣,讀出自己的感受。
最后進行配樂讀課文,首先指名讀,讀出自己的語氣來,然后全班齊讀第一、四自然段,男生讀第二自然段(男生的性格和山的雄壯比較相符),女生讀第三自然段(女生的性格和水的靜柔比較相符)。
第四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拓展延伸。
在學生讀好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:看著這美麗的武夷山,你還有什么想說的嗎?引導學生充分地談自己的感受,升華自己的認識和情感。
3、小結:是啊,我們祖國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,有數(shù)不盡的美麗的山山水水,有機會的話,我們一起去走走,看看,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。
第五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布置作業(yè)。
1、摘抄好詞佳句。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語匯,豐富自己的語言。
2、回家后,請同學們做一回小導游,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紹給你的爸爸媽媽,讓他們也一起感受武夷山的美麗景象。
板書設計:
讀 畫 議 讀
山: 奇、險
美麗的武夷山 入詩入畫
水: 清 、靜
好的板書,應突出的中心。在此課中,我抓住課文的重點進行板書,清晰明了,使人很容易就能從板書中了解課文的主要內(nèi)容,而且還對學法進行了板書,使學生有章可循。
教學反思:
反思本課教學設計,體現(xiàn)了《語文課程標準》的精神,具體來說,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:
一、創(chuàng)設美的情境,激發(fā)美的感受。教學中,我注重學習情境的創(chuàng)設,通過畫面、音樂,營造出和諧優(yōu)美的氛圍,巧妙地將學生引入學習情景之中,特別是畫面與語句的有效融合,產(chǎn)生入詩入畫的意境,使學生較好地體會到的美好意韻,受到了情感的熏陶。
二、讀的充分,品的細致。教學中,我引導學生采用自讀、同桌讀、齊讀、重點讀、分角色讀等形式,讀評結合,讀賞結合,讀思結合,讀說結合,說寫結合,層層深入。其間,我適時點撥、發(fā)問,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化。當學生讀完課文內(nèi)容后,我不是簡單地評價讀的效果,而是訓練學生將內(nèi)心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;當學生說出自 ……此處隱藏12834個字……多的省區(qū)和最少的省區(qū)
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
影響
人口增長快
最大的省區(qū)
人口密度人口國策
人口分布界線最小的省區(qū)
說課稿 篇10一 說教材
1、教材分析:
本 節(jié)教材分為二力平衡的概念、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和它的應用三部分。從觀察實際現(xiàn)象切入,引導學生歸納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時總是受到力的 作用,從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,再根據(jù)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簡單的情況入手,轉入對二力平衡的研究,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,接著通過實例講述如 何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。教材的這種編寫思路,符合初中學生實踐—理論—實踐的認知規(guī)律,其中通過實驗,在學生觀察、分析、綜合、歸納和演繹的過程中,有效地獲取知識、發(fā)展能力,并促進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,充分體現(xiàn)了物理學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。
力學是本學期的重點內(nèi)容,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,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中之重。本節(jié)知識的學習和應用,為后面學習浮力知識奠定了知識基礎,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準備。因此,本節(jié)知識是聯(lián)系新舊知識的紐帶,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,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。
2、教學目的:
1.知識與技能:
(1) 通過觀察和分析,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狀態(tài)。會畫二力平衡時的受力示意圖。
(2) 通過實驗探究,總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。
(3) 了解二力平衡條件在日常生產(chǎn)和生活中的應用。
2.過程與方法:
通過研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,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;通過對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,培養(yǎng)學生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3.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:
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(xiàn)象。初步領略自然現(xiàn)象中的美妙與和諧,培養(yǎng)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我們生存的空間探索的欲望。
3、教材的重點和難點
1.教學重點及其教學策略:
重點: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
教學策略:通過猜想假設、實驗探索、觀察思考和實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。
2.教學難點及其教學策略:
難點: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
教學策略:通過實際應用,舉例說明等手段幫助學生克服困難、達到掌握的目標。
二、說教法
教 學方法的選擇是教學準備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,它對于實現(xiàn)教學目標、完成教學任務起著決定性作用,所以要圓滿地達成目標,需要優(yōu)選教法。根據(jù)本節(jié)內(nèi)容的 特點,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,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、突破難點,采用以下教法:安排了“探究二力平衡條件”的實驗活動,創(chuàng)設物理情境,激發(fā)求知欲,在教師指導 下,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、思考,最終解決問題,使重點得以突出,也為難點突破鋪平了道路。充分體現(xiàn)“教師主導,學生主體”的教學原則。
三、說學法
教 學過程中,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,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。通過探究實驗,充分發(fā)揮實驗的直觀作用,以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興趣,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造力。在實驗中,指導 學生學會“實驗探索—思考深入—歸納總結”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,符合學生的認知規(guī)律。得出二力平衡條件后,指導學生學習“理解提煉記憶法”,將條件提煉 出來,達到簡、明、準,同時也提高了思維能力。此外,在教學的全過程中,隨時指導學生聽課、記筆記、練習等科學方法,使課堂成為指導學法、培養(yǎng)能力的主渠 道,使學生運用“會學”的技巧達到“學會”的目的,實現(xiàn)創(chuàng)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。
四、說教學程序
1、創(chuàng)設情景,引入新課:
通過閱讀課本P62頁圖9-1的幾幅圖片(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、勻速行駛的列車、靜止的疊石等)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于怎樣的狀態(tài)?它們分別受到那些力的作用。列舉常見的例子:懸掛的電燈,桌上放的粉筆盒,平直馬路上勻速行使的汽車等,說明物體受外力作用時,也可能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,此時稱為力的平衡,物體所處狀態(tài)為平衡狀態(tài)。引出凡是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(tài)。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,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,如果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。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一種。
2、新課教學
以二力平衡為貫穿全課的明線,利用實驗引導學生觀察、探索、發(fā)現(xiàn)、歸納二力平衡條件,以突出重點,運用典型練習進行循環(huán)式訓練,突破難點。
(1)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
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,總能處于平衡狀態(tài)嗎?例如: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,能靜止嗎?剛剛開動的汽車能作勻速直線運動嗎?(說明:這里我們只研究與物體運動方向有關的力)提問學生,物體分別受幾個力,能否保持相應狀態(tài)。
顯然,上述兩物體不能處于平衡狀態(tài),那么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,需要滿足什么條件,才能達到平衡呢?下面通過實驗進行探究。
學生分組實驗
器材:帶兩個定滑輪的鐵架臺、硬紙板、鉤碼、線繩。
實驗步驟:
①排除物體受力方向相同的兩個拉力情況
②一根繩的自由端掛一只鉤碼,另一根繩的自由端掛兩只鉤碼,兩根繩分別通過兩個滑輪,觀察物體處于什么狀態(tài),將掛兩只鉤碼的一端去掉一只鉤碼呢。
③將物體轉過一定角度還靜止嗎?何時恢復靜止?
④將硬紙板剪成2半,還能平衡嗎?
觀察實驗時,提出相應問題進行探索。
啟 發(fā)學生思考受兩個力的物體保持靜止的條件(由學生歸納)很可能學生歸納不完整,逐漸引導學生補充完善。教師小結二力平衡條件: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, 如果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,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。同時指出受兩個力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符合上述條件。
實驗過程中,教師的演示、引導充分體現(xiàn)了主導作用,學生的觀察、探索、思考、歸納也充分體現(xiàn)了主體地位。通過探索、歸納二力平衡的條件,及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,使思想政治教育與物理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。
在得出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,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條件內(nèi)容,仔細推敲,深入剖析,將條件概括提煉出來。教師小結:同物、等大、反向、同線。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條件的理解和記憶,而且培養(yǎng)概括思維能力。
(2)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
實例:吊著的電燈保持靜止,燈受重力4.9牛,則此燈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?
先由燈處于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;然后分析燈受哪兩個力,即重力和拉力,最后根據(jù)二力平衡條件,已知重力4.9牛,方向豎直向下,確定出燈受拉力4.9牛,方向豎直向下。
所以,可以根據(jù)二力平衡條件,已知其中一個力的大小方向,確定出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。
由實例過渡,自然,順情順理,并通過對實例的分析,明確了思路,初步培養(yǎng)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突破難點。
3、課堂小結
由學生歸納本課所學知識
4、課堂練習:補充習題基礎部分練習
文檔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