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蝌蚪找媽媽》說課稿
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,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,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,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。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?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《小蝌蚪找媽媽》說課稿,供大家參考借鑒,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《小蝌蚪找媽媽》說課稿1說教材:
本課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,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,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。本課有六幅圖,與六段話中相對應(yīng):第一幅圖畫的是沒有長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來游去。第二幅畫的是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,在詢問鯉魚阿姨。第三幅圖畫的是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,錯將烏龜認做媽媽。第四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尾巴變短了,找到了青蛙媽媽。后兩幅講小蝌蚪已經(jīng)長成青蛙,跳上荷葉,并和媽媽一起捉害蟲。課文對每幅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。
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,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了解青蛙生長的特點,懂得要保護青蛙和小蝌蚪。
本課的教學要求是:1、學會本課8個生字,會寫6個生字。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。2、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3、能認真觀察圖畫,并通過朗讀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,培養(yǎng)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。
說學生:
學生對這課的內(nèi)容是十分感興趣的,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長過程的學生并不多,因此在教學中設(shè)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,充分感知課文,利用課件吸引學生。同時,本課篇幅較長,又是第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,所以,指導學生的朗讀,特別是讓后進生朗讀好課文,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。
說設(shè)計:
(一)謎語導入,激發(fā)興趣。
用一則謎底是青蛙的謎語導入,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頭飾,讓生形象感知兩者的差異;然后請生提問,看看有什么問題要問它們。這樣,充分調(diào)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,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。
(二)朗讀看圖,整體感知。
1.讓學生準備讀文:先說說遇到不會認的字怎么辦,再自由地讀一讀課文。這樣可以避免生因畏難而不讀。
2.范讀課文(可由師范讀,也可由在自由讀中表現(xiàn)出的讀得很好的孩子來范讀。)學生再讀,標出自然段和生字。
3.同桌互讀,正音。
4.指名接讀課文,注意翹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。教讀長句。
(三)自主識字。
1.小組內(nèi)自主識字,比方法,比識字量。
2.檢查自學。注意鞏固翹舌音和后鼻音,交流好的方法,多表揚愛動腦筋的同學。
3.用生字說詞。
(四)看圖說話,精讀課文。
1.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樣子和“快活”理解。結(jié)合圖片和自編動作來感受體會,讀好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。
2.第二、三、四、五自然段在仔細看圖后抓住小蝌蚪的變化和相近的句式,從扶到放讓學生學著自學。在朗讀練習中用自讀、對讀、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。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: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;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;鯉魚、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。在表演中理解“迎上去”、“追上去”的不同。
3.第六自然段的學習中選擇了青蛙捕捉害蟲的科普錄像,播放,使學生通過真切可感的情境,了解青蛙捕捉害蟲的本領(lǐng)和可怕的害蟲形態(tài)以及少先隊員打著紅旗保護青蛙的活動,從而把保護青蛙這一認識水平深化為高尚的道德品質(zhì)。
4.讓生利用課件和板畫小結(jié)青蛙的生長過程。全文分角色朗讀和表演,升華感情。
(五)指導寫字。
“變”字注意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兩點的方向?!白?、條”兩字都要注意上下兩部分大小比例恰當。
其余四字交給學生自學。最后比賽
說板書: 小蝌蚪找媽媽
長出兩條后腿 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 變成青蛙
《小蝌蚪找媽媽》說課稿2大家好!我說課的內(nèi)容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三十四課《小蝌蚪找媽媽》。
一、教材分析
《小蝌蚪找媽媽》是一篇語言活潑、生動有趣的看圖學文,主要講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。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。這種寫法貼近學生生活,富有兒童情趣,學生樂學,興趣濃厚。
結(jié)合本課的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,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:
知識目標:
理解課文內(nèi)容及文中重點詞句;理清課文條理;弄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。
能力目標:
(1)指導學生看懂圖意;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、思維和表達的能力。(2)抓住“找”字,引導學生自學,提高學生自學能力。(3)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讀、朗讀,讓學生從讀中悟情。
情感目標:利用課文內(nèi)容、多媒體課件激發(fā)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并接受禮貌教育。
教學重難點: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,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(tài)變化。
二、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:
傳統(tǒng)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書本、掛圖等有限形式,經(jīng)過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傳遞信息、教授知識。將信息技術(shù)引入課堂后,改變了傳統(tǒng)單一的授課方式,使教師、學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發(fā)生了變化,越來越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、合作性和探究性。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,他們年齡小,喜歡小動物,思維活躍,處于感性認識階段,注意力容易分散。運用現(xiàn)代信息技術(shù)給學生最直觀、最生動、最深刻的印象,吸引學生的注意力,激發(fā)求知欲,培養(yǎng)學習興趣,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。在教學中我主要選用情境法、,講授法、觀察探究、討論相結(jié)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(nèi)容。
怎樣進行信息技術(shù)與課程的整合呢?我做了如下設(shè)計:
三、教學程序
1、激趣導入,創(chuàng)設(shè)情境
一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,對一些形象直觀的物體感興趣,因此,上課開始,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來游去的畫面和歌曲《世上只有媽媽好》,我設(shè)下懸念:“小蝌蚪的媽媽是誰?它長得什么樣?讓他們隨著輕松愉快的音樂帶著滿腔的激情和好奇進入本課的學習。
通過這種方式導入新課,激發(fā)學生的探索欲望,又能使學生在優(yōu)化的課堂環(huán)境中主動參與學習。
2、視聽結(jié)合,整體感知
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我設(shè)計了“小蝌蚪找媽媽及生長變化的動畫課件,學生通過觀看課件不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過程,知道了它的媽媽是誰,又對“迎、追、游”三個動詞有了更形象、更直觀的理解,了解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。學生通讀全文,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誰,最后找到媽媽沒有。
這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,初步獲得對教材內(nèi)容的感性認識。再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:“小蝌蚪為什么跟青蛙媽媽的樣子不一樣?小蝌蚪為什么要去找媽媽?它們是怎樣找媽媽的?”激發(fā)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。在課件的幫助下,學習的輕松、有趣,通過看、想、說等方式對學習資源進行了分析,培養(yǎng)了學生在快速觀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。
3、圖文結(jié)合,研讀品味
本文 ……此處隱藏24362個字……質(zhì)量。
板書設(shè)計:
媽清涼的風愛
媽遮雨的傘媽
的滴落的淚媽
愛甜甜的吻
《小蝌蚪找媽媽》說課稿15一、教學內(nèi)容分析
《小蝌蚪找媽媽》選自九年義務(wù)教育(人教版教科書)一年級下冊第三十四課。本文是一篇溶知識性、趣味性于一體的科學童話,文字淺顯易懂。課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?qū)W生介紹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,經(jīng)過“長出后腿——長出前腿——尾巴變短——尾巴消失”四個階段,最后變成了青蛙,說明了青蛙生長過程形體變化,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,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。
二、教學目標的確定
1、通過課文1——3自然段的學習,會認課文7個生字,會寫兩個生字“有、在”。
2、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——3自然段。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點。
3、抓主線“找”,在找這個過程中,告訴學生遇事要主動探究,學會禮貌待人。
三、課文教學重、難點的確定
教學重點:認識八個字,會寫兩個字,有感情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1——3自然段。
教學難點:通過三個自然段的學習,告訴學生遇事主動探究。
四、教學對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學法指導:
本課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,由于孩子們年齡小,缺乏生活經(jīng)驗,易接受感性的知識,且思維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維,表現(xiàn)欲強,愛模仿,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,愛說愛問,活潑天真,根據(jù)這些特點,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:
1、談話導入動作演入題
根據(jù)孩子的年齡特點,以圖片感知蝌蚪的可愛,再以情緒去讀活課文,接著以動作演示蝌蚪的可愛,最后以媽媽不見了喚起孩童的助人為樂之心,從而開始揭題引入課文。
2、初讀感知動作引入文
以師范讀之后讓孩子初步感知課文,接著親身讀課文,以階梯式的填空完成對課文的總結(jié)歸納,最后以幾個難讀的動詞來串連課文的探究。
3、引導探究開拓現(xiàn)思路
由于低年級學生愛說愛思愛問,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,以學生為主體,自主感知課文說自己的所知,而后進行課文的學習,進行探究課文蝌蚪在找的過程中的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出找的思路。
4、生字復習 階梯導書寫
根據(jù)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,加上孩子易忘的特點,在分散識字之后歸總在一起,再現(xiàn)生字,開始學習。接著進行生字的書寫,半扶半放,教寫一個生字而后讓孩子自主探究生字書寫的樂趣。
五、教學理念與教學設(shè)計。
《語文課程標準》對新教材的閱讀教學要求“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、體驗和理解,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,在實踐中認識,在感受中領(lǐng)悟”。
《小蝌蚪找媽媽》是篇科學童話,為體驗、感悟型閱讀提供了條件。在教學設(shè)計時,我力求優(yōu)化老師主導作用,發(fā)揮學生主體作用,激發(fā)學生參與精神,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(fā)展,使學生的創(chuàng)新意識和創(chuàng)新能力得到發(fā)展,多媒體課件設(shè)計從學生實際出發(fā),充分發(fā)揮老師主導作用,調(diào)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為。
1、身臨其境,親近文本
孩子好動,結(jié)合其特點,干脆讓孩子盡情地表演自己,演活文本,讓孩子和文本親近,融合在一起。
2、加強朗讀,感悟語文。
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,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(lǐng)悟課文內(nèi)容,如帶著問題朗讀,領(lǐng)會用詞的準確性;分角色朗讀,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,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于探索的精神。
3、啟發(fā)教學,提高認識。
根據(jù)孩子的提問,順學而導,啟發(fā)孩子的知識大門為著自主探究的方向發(fā)展,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準備,在低段就開始培養(yǎng)這種能力,使高段逐漸能夠養(yǎng)成自己學文,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提高認識。
六、教學課件設(shè)計。
教學過程中,結(jié)合教學內(nèi)容,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。
本課課件穿插于教學過程中,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。
1、導入新課時,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,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、身子、尾巴的特點觀察并說話,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,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,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,在引導說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(nèi)容。
2、理解詞語“迎上去、追上去”時,以課件互換生字進入情境,讓孩子感知用詞的準確性
七、教學流程安排
(一)談話導入
1、看圖說樣子,情感朗讀第一小節(jié),學習生字“灰”
2、揭題,讀題。
(二)初讀感知
1、先聽老師把這個故事讀一遍,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:小蝌蚪在找媽媽時都遇到了誰?
2、反饋:課件出示:小蝌蚪在找媽媽時先遇到了( ),再遇到了( ),最后終于找到了他們的媽媽( )。
(1)個別說 (2)全班說
3、接下去請小朋友自由讀讀課文,要求讀準字音,讀通句子,讀好課文。
4、初步感知字音:
課件出示出示詞語:甩著 擺動 蹲著 露著 后退一蹬游哇游
(1)開火車領(lǐng)讀 (2)發(fā)現(xiàn)特點 (3)我們加上動作來讀讀這些詞語
(三)學習課文2——3小節(jié)
1、銜接上面最后一個詞的“游哇游”,問:你們第一個遇到的是誰啊?(同步出示課文第二幅圖),(生回答鯉魚)誰來向鯉魚打聲招呼?當學生說到鯉魚阿姨您好的時候順勢創(chuàng)設(shè)情境:“小蝌蚪,你找我有什么事嗎?”,引出“我們的媽媽在哪里?”那鯉魚阿姨是怎么回答的呢?(你們的媽媽四條腿,寬嘴巴,你們到那邊去找找吧!)
2、出示對話,男女生分角色朗讀。
3、告別了鯉魚媽媽,小蝌蚪繼續(xù)游哇游,他們又遇到了誰呢?會說些什么呢?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第三自然段。、
4、反饋:(1)遇到烏龜 (2)出示對話
5、當他們遇到烏龜?shù)臅r候,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?(做動作識記“追”)
(出示迎和追的兩句話,將這兩個詞打錯,讓他們讀一讀,懂得意思。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出示圖片理解。)
6、朗讀指導“媽媽,媽媽!”隨機提問:“你為什么要叫烏龜媽媽?”“烏龜是你的媽媽嗎?”
7、識記頂(通過組詞或換偏旁)識記披(通過實物做動作認識)。
8、同桌練讀這段對話,展示表演讀。沒參加的讀旁白。
9、那你從烏龜和鯉魚那兒知道你們的媽媽長什么樣?
(四)、鞏固生字、寫字
1、出示詞語: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頭頂 披著(將卡片雙面打好,一面是詞語,一面是單個字)
(1)小組單個詞輪讀 (2)個別讀詞語送卡片
2、出示要寫的兩個字“有、在”。
(1)發(fā)現(xiàn)異同點,提醒注意點 (2)師范寫,生書空 (3)生描一個寫一個
(五)、設(shè)置懸念引下節(jié)課內(nèi)容
青蛙和蝌蚪明明長得不一樣,蝌蚪怎么會叫青蛙媽媽呢?我們下節(jié)課再來學習!
八、板書設(shè)計
34
小蝌蚪找媽媽
迎上去 追上去
文檔為doc格式